翻開「90後」趙爽的微信朋友圈,猶如在重慶的老建築中遊歷一番。重慶老橋、牌坊、老街巷、古鎮…,作為一名文物保護志工,他樂於記錄每一次掃街尋訪並分享。中新社報導,山城重慶,獨特的巴國遺風、移民風俗及抗戰文化,為城市留下眾多不同風格的建築和街區。2012年,一批熱愛重慶歷史文化的人士,自發組織起該市唯一一家文物保護志工民間組織「重慶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」,旨在以民間的力量探尋歷史遺蹟,通過呼籲保護,喚起社會各界對本土文化和文物的熱愛與重視。至今,他們舉辦掃街尋訪活動近300次,參與者達數萬人。
「重慶有很多『好耍』的街巷。一條爬坡上坎的巷子,可以串起寺廟、教堂、領事館、醫院和吊腳樓,各種房子各種人,總是能遇到新奇的事情。」51歲的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秘書長吳元兵,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。看著「這些年,老街少了、變了,城市記憶模糊了」,他從「拆舊房子的房地產商」轉型為「保護舊房子的志願者」。
2017年5月,重慶市規劃局為該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授牌,176處上榜建築中,有六個是重慶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直接「選送」的。「慈雲寺重慶茶廠建築群、江濯水煙房錢莊、南岸黃家巷中央電影製片廠…」吳元兵細數著團隊成績單,感到「鄉愁,正被慢慢找回」。
掃街,是志工們尋訪歷史建築的主要手段,也是維繫隊伍活力的方式。重慶夏季氣溫常保持在攝氏40餘度,志工們仍會三五成群外出探訪。
「高溫、老房、汗水、前進」,是8月18日趙爽掃街的紀錄。談及成為志工的初衷,他回憶道,「多年前,我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,一邊發著新樓盤的傳單,一邊看著幾百米開外,一棟老建築在推土機下轟然倒塌。我看了想哭,下決心要為老建築做點什麼。」
「"除了尋訪老建築,傳播其背後的歷史文化也很重要。」趙爽自學攝影與設計,走街串巷拍下重慶老建築,並把它們的新舊對比印成明信片。通過現場售賣及網店銷售,明信片銷量現在已達10萬張,他說,「沒想到老建築如此受歡迎,特別是外地遊客,好多都是全套購買。」
重慶城鄉建設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何智亞認為,五年來,重慶文物保護志工隊伍不斷擴大,他們自籌資金、自尋線路、奔走呼籲,已經成為重慶文物保護、文化傳承一支不容小覷的民間力量。
「下一步,我們將加強『造血』功能,同時加強與政府間的合作。」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總干事管海嚴透露,目前,該服務隊眾編眾籌的「重慶歷史文化遺址路書」即將出版發行,書中整理出了服務隊走過的30條掃街路線,並展現了路線中的文物點、旅遊資源和口述故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