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雄港貨櫃吞吐亮紅燈,前九月貨櫃量被比利時安特衛普港迎頭趕上,全球排名由第13大掉至第14名,台灣港務公司緊急啟動排名保衛大作戰,針對六家租用碼頭的航商砸下逾5,000萬元補助獎金,要吸引業者在本季增加轉口量。
讓航運界更焦慮的是,目前大連、廈門還緊追在後,分居全球第15、第16大,而且與高港只相差5、6萬TEU,若港務公司增量不如預期,最壞的情況是高港今年全球排名恐一口氣掉三個名次,跌至16名。
台灣港務公司主管表示,去年全球景氣雖然滯緩,造成亞洲各港口貨櫃量普遍衰退,但去年第4季因南韓韓進海運聲請破產,國籍航商陽明、長榮爭取到近遠洋航線櫃源到高港轉運,全年逆勢成長1.95%,達1,046.5萬TEU,創歷史次高。
反觀今年,首季受益歐美等地區經濟持續復甦,為高港貨櫃量進一步帶來效益,單季交出261.6萬TEU成績單,年增近5%;但全球三大海運新聯盟正式運作後,局勢卻悄悄出現變化。
自今年第2季起,高港貨櫃量增幅逐步下滑,進入第3季的7、8月更是由成長轉為衰退,9月稍為止跌回穩,單月83.23萬TEU,惟前九月櫃量768萬TEU,只比去年微增418TEU,被比利時安特衛普超前12萬TEU,跌至全球第14大港。
港務公司業務副總蔡丁義分析,主要是Ocean等聯盟為降低操作成本,相繼把原先運來高港轉運的泰國、越南等櫃源,以母船直掛歐美航線。
面對高港貨櫃吞吐陷入停滯成長局面,港務公司目前展開增量行動,鎖定長榮、陽明、萬海、APL、東方海外和南韓現代等六家租用碼頭航商,祭出獎勵方案。
依各業者今年5、6、7月的裝卸量為基準,同時參考去年第4季的裝卸量,定出每個月基本量,並以5,000至1萬TEU為間距,航商跨越每個間距,即發放不等補助金,總計起碼要砸下5,000萬元,設定全年目標量欲達到去年的1,046萬TEU以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