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陸各金融監管部門正不斷強化監管,過去幾周的監管新政主要由銀監會主導,推出了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和通知。例如,同業存單是小型銀行擴張銀行間業務的重要管道,但銀監會發布的「46號文」,強調同業融入資金餘額占比負債總額比例不得超過三分之一。為符合更嚴格的規定,銀行開始調整同業存單業務,減少或調整委外業務規模(有測算估計總額超過人民幣10兆元)。4月下旬,媒體報導銀行大規模贖回委外資金,這可能也是引起債券價格走低、信用利差擴大、債券發行量下降的原因。
近幾個月大陸的利率債和信用債收益率都有所上升,2016年10月以來,10年期國債收益率提高了80個基點,AAA評級的企業債收益率平均提高了160個基點,票據貼現利率提高了170個基點。
由於金融監管加強,人行流動性管理也有所收緊。據報導,大陸財政部還計畫將全年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規模,從去年的人民幣5兆元縮減至3兆元。如果屬實,意味今年大陸整體信貸增速將放緩至13.6%,低於瑞銀先前預期的14.9%,但官方統計的社會融資規模餘額增速(剔除股票融資)可能僅會從2016年的12.3%降至12%。
由於社會融資規模並未包括影子信貸中一些迅速增長的部分,如銀行資金通過投資非銀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,進而流入缺乏流動性的信貸類資產中。因此,整體信貸增速放緩幅度可能更加明顯。
此外,近期強化監管旨在降低金融嵌套,從而引導資金「脫虛入實」。但目前金融產品間存在的層層嵌套關係和複雜的交易結構,在規避審慎監管、節約相關成本的同時,也掩蓋了信貸最終流向了實體經濟裡風險較高的借款人的事實。
因此,減少金融機構間影子信貸的關聯,加之目前融資成本提高、借貸標準趨於嚴格,可能會導致流向實體經濟的信貸減少而非增加(雖然幅度可能較小)。
整體信貸增速顯著放緩的背景下,房地產和政府融資平台、部分過剩產能行業和民營企業,以及其他正常銀行貸款受限的領域恐怕將面臨更為緊張的融資狀況。資料表明,信貸增速是房地產投資(以及一定程度而言基建和製造業投資)和實際進口量(特別是大宗商品進口量)的重要領先指標。
金融槓桿和信貸增速顯著下降是去槓桿的開端,長期來看,有利於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,保證債務的可持續性。不過,由於金融機構間流動性趨緊及市場利率上升,銀行—非銀融資鏈條的萎縮和相關影子信貸活動的減少,可能會造成信用事件的增多和流動性驟然過度緊張。
另外,官方對政策影響的預期和市場的實際情況往往存在偏差,也可能會提高相關風險,並增加信用市場波動。
首先,包括股市在內,金融市場一般會將流動性趨緊視為利空。而且,據估算,截至2016年第2季,人民幣26兆元的理財產品中約有10%投向股市,而針對理財產品和「打新」等相關活動的監管加強可能會帶來相關投資的縮減。
第二,金融條件收緊、償債成本上升會對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帶來負面影響;第三,小型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將面臨更高的融資成本,未來增長也會受限。最後,信用風險上升、金融市場波動性提高會降低市場的風險偏好。
(作者是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