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個國內舉行了一場比賽,目的是找出全國最富有同情心的人,而最終獲勝者是一個年僅四歲的孩子。他家隔壁住著一位老先生,最近剛剛失去了自己的妻子。老先生整日在房間裡哭泣,孩子聽到哭聲,便走進了老先生的房間,爬上他的膝頭,坐在那裡。老先生很快就從悲痛中走了出來,所有人都很好奇,小男孩到底是如何安慰老先生的呢?小男孩告訴他們:「我什麼也沒做,只是在一旁陪著他哭。」這個故事我是在很多年前看到的,心裡一直忘不掉。
「我什麼也沒做,只是陪他哭。」四歲孩子簡簡單單一句話,讓我看到了「同情」的力量。無獨有偶,這個極富同情心的孩子竟然出現在我的身邊。二○一○年四月十四日七時四十九分,青海玉樹發生了7.1級強震。
地震發生之後,我每天都關注著電視新聞裡的相關報導。玉樹的災情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,而我尤其掛念那裡的孩子。在玉樹抗震救災的志願者中,我注意到了一個弱小的身影。那是一個藏族的小男孩,他一會兒幫醫護人員看管東西,一會兒幫忙撿拾臨時安置點內的垃圾,一會兒又在受傷的藏族老媽媽和醫護人員之間當翻譯,十分忙碌。
從中央電視台記者的採訪中,我瞭解到,這個小男孩名叫才仁旦周,是玉樹志願者中年齡最小的一個,當年只有十歲,在玉樹州紅旗小學讀三年級。地震發生後,由於家裡的房屋全部損毀,小才仁和父母搬進了當地政府設在體育場內的臨時安置點。在這裡,他主動做了一名志願者,憑藉自己既會藏語又懂漢語的優勢,成了災區傷者和醫護人員的小翻譯。在電視畫面中看到他的時候,我眼前一亮,立刻被他的質樸和真誠打動了。我真是太喜歡他了,甚至想飛到玉樹去見見這個可愛的小志願者!五月二日,少兒歌曲詞曲作家張紅給我打電話說,有個小孩想見我。
「是哪個孩子?」我問。
「玉樹的才仁旦周。」
「這是真的嗎?」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怎麼也沒想到我的願望這麼快就成真了!
「你把他帶到我家來吧!」我興奮地發出了邀請。
才仁旦周是來北京參加中央電視台「魅力校園六一晚會」的節目錄影,錄完節目已經快到晚上十一點了,而且第二天一早還要去天安門看升國旗儀式,但他們還是趕了過來。到我家時,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多了。我原本以為小才仁肯定早就疲憊不堪了,沒想到他仍然精神抖擻、眼睛放光、聲音洪亮,一進門就興奮不已地東看西看。
他們錄了一天節目,連晚飯還沒來得及吃。我趕緊去廚房煮餃子和元宵。這時,小才仁跑進廚房,問我:「知心姐姐,你都這麼大了,還玩布娃娃呀?」原來,他一進客廳就被堆放在沙發角落裡的各種毛絨玩具吸引了,有喜羊羊、美羊羊、小狐狸、小雞博士和小熊,這都是我參加活動時得到的獎品。
「是呀!我原來也是小孩啊!」我笑著回答,「你喜歡哪個可以抱走!」說完,轉身發現小才仁已經跑了出去,我以為他是去選毛絨玩具了。小才仁不吃肉,幸好我還煮了元宵,他狼吞虎嚥地吃了兩碗。看他吃飽了,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幾本書給他看,他又驚又喜:「真好看呀,我們那裡沒有,我從來沒見過。」他翻了一本又一本,簡直愛不釋手。
★培養孩子悲天憫人的情懷
後來,小才仁指著照片裡知心團隊去四川災區戴的帽子說:「這帽子真好看,可是我家窮買不起。」我真後悔沒為他準備一頂知心帽。「地震發生的時候,你幹什麼呢?」我看他心情很好,便開始了採訪。
「我正和一個同學玩『石頭、剪刀、布』,誰贏了誰收作業。我出『剪刀』,那個同學出『布』,我贏了。我剛要收作業,教室開始搖晃。我想起四川地震後,老師說發生地震要趴下,我們立刻趴在桌子下面。我們班死了兩個同學,一個在家裡睡覺被掉下來的石頭砸死了,另一個跑出去被車撞死了。」
「地震發生後,聽說你去當志願者了,是誰讓你去做的呀?」我故意問他。
「我自己去的呀!」小才仁有點不服氣。
「你個頭那麼小,能幹什麼呀?」
「我會安慰人!」說這句話時,才仁的眼睛裡閃著光。「安慰」這個詞讓我的心裡也熱熱的。
「你怎麼安慰別人啊?」我好奇地問。
「我去和他們說些他們愛聽的話。」他用很「專業」的口氣說道。
「那你安慰了多少人呢?」
「可多了,四五十個呢!」
「可真不少,你跟誰學會安慰別人的啊?」
「我有個親戚家裡死人了,我去安慰他,後來,他心情慢慢好起來了。」看來他是在實踐中學習的。
「地震中,如果有老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,在那裡哭,你會和他們說些什麼呀?」我進一步詢問。
「我什麼也不說,我陪他哭。」小才仁毫不猶豫地說。
孩子天真的回答,讓我熱淚盈眶!多麼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呀!
當親人故去時,眼淚是最好的安慰劑,它勝過任何語言。真沒想到,那麼小的孩子竟然懂得這個道理。重大災難發生後,面對家破人亡,人們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援助,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!這麼簡單的道理,卻往往被人們忽略。
同情心,是愛心的基石。懂得理解人、同情人、將心比心,才能真正打動人,讓關愛走進對方的心裡。盧梭有句名言:「對別人表示關心、同情和善意,比任何禮物都能產生更多的效果,比任何禮物對別人都有更多的實際利益。」
作為大人,我們不應總想著「教育孩子」,也應該好好向孩子學習如何返璞歸真,真情流露。人與人之間,如果多一點同情,多一點安慰,就會少一點怨恨,少一點爭吵,這個世界,也會少一點戰爭,多一點和諧。
我們一直講要永續發展,愛心就是我們可持續發展、獲得可持續幸福環境的源泉所在地。孩子從小學會同情弱者,同情不幸的人,並付出力所能及的幫助,那他就能夠體驗到助人的快樂,他也能夠在助人中獲得持續前進的力量。
~以上資料摘自《媽媽這樣做,孩子一定成功》盧勤◎著
人類智庫【人類文化】出版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